类型

产出背景

矿体特征

矿物及元素共生组合

土壤类型

太平村红土型金矿

产于南华褶皱系桂东南—桂东北云开陆缘弧褶皱带富贺钟成矿区北部望高矿区的北部,姑婆山花岗岩西外接触带,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碳酸盐岩中矽卡岩带风化壳—土壤中。原生矽卡岩为透辉石—钙铝榴石矽卡岩,具锡石硫化物(黄铁矿、毒砂)及白钨矿矿化,Au含量398 × 10−9 - 601 × 10−9

矽卡岩风化壳红土型金矿主要产于土壤剖面的残积层(C层),为浅黄褐色或杏黄色强风化矽卡岩砂质粘土层。残积层中保留原矽卡岩的残余层理及残余网脉、细脉状构造的硫化物残留物。厚度一般6~10 m,最厚可达20~30 m。Au平均品位3,2 g/t。工程圈定的金矿体,不甚连续,整体上呈不规则透镜状,产状平卧,宽45~89 m,沿走向延长约400~500 m。矿层上部A、B层土壤厚2~15 m不等。

自然金呈次显微、超显微颗粒状,被粘土矿物、铁(锰)氢氧化物或氧化

物吸附和包裹。
Au、Sn、W、As、Mo、Bi、(Cu、Ag)。

亚热带

红壤;
(残坡积)

龙水石英脉型金(铜)矿

产于南华褶皱系桂东南—桂东北云开陆缘弧褶皱带大瑶山成矿带东部龙水金铅锌矿集区,大宁花岗闪长岩体与寒武系水口群地层接触带的外带。大宁岩体Au平均含量为5.0 × 10−9,高于维氏花岗闪长岩的丰度值;水口群地层Au平均4. 31 × 10−9。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,主要呈NNE向。

矿区共有60余条矿脉,主要工业矿体含金石英脉8条,均产于水口群碳质砂页岩的NNE向脆-韧性剪切带内。矿体多呈脉状、透镜状、扁豆状及不规则状等,常见尖灭再现和膨缩变化。矿脉在倾向上,上部较缓,倾角35˚~45˚,深部变陡,倾角60˚~70˚。其中1号矿体长735 m,延深600 m,厚0.5~2.0 m,平均厚1.52 m。矿石Au平均品位6.16 g/t。围岩蚀变有黄铁矿化、硅化、绿泥石化、绢云母化、菱锰矿化、碳酸盐化。矿体为掩埋矿,上覆A、B层土壤厚5~15 m不等。

金属矿物有黄铜矿、方铅矿、黄铁矿、辉锑矿、锰菱镁铁矿、褐铁矿等,脉石矿物有石英、重晶石、绢云母等。金主要以包裹金、晶隙金和裂隙金3种形式赋存在黄铜矿、方铅矿、黄铁矿、辉锑矿、石英等矿物中,

以裂隙金为主。
Au、Cu、Pb、Ag、Sb。

亚热带

红壤;
(残坡积)

佛子冲矽卡岩型铅锌矿

产于南华褶皱系桂东南—桂东北云开陆缘弧褶皱带桂东南博白-岑溪深大断裂带的东北端佛子冲-金鸡铅锌铜矿集区。志留系是佛子冲矿床的主要含矿层位,矿体主要产于下志留统含泥炭质−白云质灰岩层中,与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岩关系密切,大多分布在岩体的接触带附近。矿区志留系Pb、Zn平均含量分别为240 × 10−6、336 × 10−6,花岗斑岩Pb、Zn平均含量分别为682 × 10−6、851 × 10−6,花岗闪长岩Pb、Zn平均含量分别为221 × 10−6、185 × 10−6

矿床为中型规模,共有矿体92个。矿体以似层状、透镜状及筒状,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并同步褶曲,分别向SE、NW倾斜,倾角一般为50˚~65˚;矿体一般厚1~4 m,最厚达17 m;矿体长一般200~600 m,最长950 m,延深150~500 m。矿石平均品位Pb2.60%~4.53%,Zn4.39%~4.70%,Cu0.16%~0.46%。围岩蚀变强烈,主要是矽卡岩化、透辉石化、角闪石化、硅化、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等。矿体属浅隐伏盲矿,上覆A、B层土壤厚3~20 m不等。

金属矿物为方铅矿、闪锌矿(富含Cd)、毒砂、黄铜矿、黄铁矿,脉石矿物有方解石、石英、透辉石、绿帘石、绿泥

石等。
Pb、Zn、As、Cu、Bi、Cd。

亚热带

红壤;

(残坡积)

灵川脉型铅锌矿

产于南华褶皱系桂东南—桂东北云开陆缘弧褶皱带边缘弧后陆内,灵川-融安-宣武铅锌(锑、铜)矿集区北东部。地层为寒武系变质砂岩及板岩,矿区内无岩浆岩出露。矿区为一穹窿构造的北翼,发育NE向、近SN向和NW向三组断裂构造,含矿断裂构造为NE及NNE向。

该矿床为一小型矿床,属于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。矿区范围矿脉,均呈NE−NNE向大致平行分布。主要工业矿体有两条,一条倾向NW,一条倾向SE,倾角较陡,一般65˚~85˚。矿脉沿走向和倾向均呈舒缓波状,具膨大狭缩、分支复合特点。矿脉控制长度

200 m,控制斜深250 m。矿体平均品位Pb4.36%,Zn4.28%。围岩蚀变主要为强硅化及碳酸盐化、黄铁矿化、绢云母化。矿体属浅隐伏盲矿,上覆A、B层土壤厚4~15 m不等。

金属矿物为方铅矿(富含Ag)、闪锌矿、黄铜矿、黄铁矿,近地表出现菱锌矿、白铅矿、孔雀石、褐铁矿等氧化物,脉石矿物有白云石、方解石、石英、萤石、重

晶石等。
Pb、Zn、Cu、Ag 、Sb。

亚热带红壤;
(残坡积)